拼版照片:上图: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魏孝文帝礼佛图》(资料照片)(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下图: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真人版《魏孝文帝礼佛图》(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可惜这一盛景如今只能通过想象了。”每说到此,史家珍的眉头都有化不开的结。
20世纪初,一批西方学者来到龙门石窟调查,他们拍摄的大量精美浮雕壁画图片,成了盗贼来中国的“猎宝图”。
1931年,美国人史克曼到中国搜集文物,并委托工匠制作了《帝后礼佛图》的拓片。此后,陆续有浮雕碎片流入市场。
1934年5月,被盗凿的《文昭皇后礼佛图》碎片被史克曼运出了中国。同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普艾伦与北京古董商岳彬签订合同,指定收购宾阳中洞《魏孝文帝礼佛图》浮雕。
此后,无数个夜晚,鬼魅般的盗影藏匿于宾阳中洞内,日复一日,在火星四溅的敲击中,履行着一纸罪恶的合同。
新中国成立后,那份合同连同2000多块未来得及送出国境的残块,在岳彬家被搜出,彻底揭开了《帝后礼佛图》蒙难的真相。
帝后分家,瑰宝玉碎。如今,《魏孝文帝礼佛图》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而宾阳中洞的石刻墙壁上则留下了无法弥合的斑驳凿痕。
上下求索,寻找离散的国宝信息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贾濯非第一次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魏孝文帝礼佛图》,它摆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几乎每个来参观的游客都会在它面前驻足,惊叹。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贾濯非(左)在研究依据老照片和残壁数字模型同坐标合成后提取的浮雕构图轮廓线(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由于浮雕墙盗凿时破坏严重,很多人物只剩下头部,空缺的部分没做修复,整个浮雕的气韵都是断开的。”贾濯非说,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文昭皇后礼佛图》不仅缺了三分之一,修复痕迹也过于明显,造型和风格与原物差异较大。
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文昭皇后礼佛图》(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随后,贾濯非来到龙门石窟,看着宾阳中洞斑驳的残壁,与史家珍一拍即合。“我们只有一个想法,这样的民族瑰宝,应该被完整地呈现。”
不见壁上惊鸿影,百年漂泊意难平。早在2015年,龙门石窟研究院就与哈佛大学、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始数字技术合作。目前,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造型艺术中心、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共同开展了包括《帝后礼佛图》在内的离散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和实体复原项目。“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把流散的碎片和被破坏的原址进行数字撮合,以线上线下、实景复原等方式推进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史家珍说。
目前,《文昭皇后礼佛图》和龙门石窟的2000多块残片的原始数据采集、处理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浮雕的还原阶段。
劫后余生,更觉珍贵。“我们要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的优势,建设海外流散文物数据链,让当代和后人能看到完整的浮雕文物信息。”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中国海外流散文物数字工程”项目主任林伟正说。
盛景再现,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在贾濯非的工作室内,一个2.8米高的数控雕刻机器人正在专注“雕琢”,《文昭皇后礼佛图》的线条被勾勒得日渐清晰。
30公里外的西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3D打印室内,一个个蓝光点在进行快速扫描打印,一块树脂材质的残片打完后,龙门石窟工作人员仔细查看切面细节,确保与库房的残片无异。
流散近百年的《帝后礼佛图》浮雕壁画正加快数字复原步伐,国宝正以一种新的方式“重生”。
“文物打印复原是绣花针式的工作,细到一个头发丝的粗细长短都要一致。”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仅残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就用了半年的时间。
这是西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3D打印复制的浮雕碎块(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更困难的是,由于国外的两块浮雕经过拼接和加工,目前残块不能跟现有的残壁进行对接。“我们通过老照片和残壁的共同点进行定位,利用数字技术把《帝后礼佛图》轮廓位置进行还原。”贾濯非说,接下来就是将3D打印出的残片拼接到残壁上,预计今年底《文昭皇后礼佛图》会有一个完整地呈现。
“在数字复原的基础上,我们与其他机构合作,真人再现了《帝后礼佛图》中描绘的景象,相信未来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复活’方式。”龙门石窟管委会主任李金乐说,文化瑰宝正焕发新的活力。
演员们在排练厅进行排练(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无法将流散国外的《帝后礼佛图》复位归壁,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什么时候能让汉白玉浮雕文物真正回家?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虽然有着朴素、强烈的情感,但文物所有权的归属还涉及法律问题,流失文物‘回家’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史家珍说,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能更智慧地解决。
“文物数字复原可能不是一个最完美的结局,但却是现行条件下较好的选择。”史家珍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研究好、复原好、展示好,让公众对当时的文化艺术、对中华民族的汉白玉石雕历史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